內容:
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法國,籠罩在封建、專制和腐朽的波旁王朝統治之下。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,如同明朝的“木匠皇帝”朱由校,只顧自己的享樂,不顧百姓的生死。那句“我死之后,哪管洪水滔天!”充分暴露了他對民眾生活的漠不關心。
1789年,路易十六企圖增稅并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,引發了巴黎市民的憤怒,他們攻克了象征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,這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開啟。這場革命不僅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,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,還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。歷經41年,期間頒布的《人權宣言》和拿破侖帝國時期的《民法典》、《商法典》、《刑法典》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規范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,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,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則、精髓。
波旁王朝被推翻后,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相繼執政,代表法國資產階級的利益。在這其中,拿破侖的崛起尤為引人注目。他在土倫戰役中的出色表現贏得了雅各賓派的賞識,并逐步嶄露頭角。1799年11月9日,拿破侖成功發動霧月政變,結束了大革命以來各派勢力輪流坐莊的形勢,成為法國最高統治者。
在他的統治期間,拿破侖先后五次擊敗反法聯盟,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,保護了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,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。然而,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并不是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標志,因為在此之后,法國經歷了兩次波旁王朝的封建復辟。
1812年,拿破侖遠征俄國失敗,隨后在萊比錫會戰中再次遭受重創。1814年3月31日,反法聯軍占領巴黎,4月11日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,并被流放到厄爾巴島。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,路易十八成為復辟后的首位國王。
然而,1815年2月26日,拿破侖離開厄爾巴島重返法國,3月20日抵達巴黎,路易十八落荒而逃,拿破侖再次稱帝。歐洲各國立即組織第七次反法同盟,并于6月18日在比利時小鎮滑鐵盧進行決戰,法軍大敗。這次戰役是曾在歐洲叱咤風云的拿破侖一世的最后一戰,他的戰敗標志著拿破侖時代的終結。
隨后,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,路易十八重登王位。1824年路易十八去世后,弟弟查理十世繼承王位,成為第二次復辟的波旁王朝第二位國王。查理十世對立憲、民主、革命等相當仇視,他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滿,最終引發了1830年的七月革命。7月29日,起義者控制了巴黎,奧爾良公爵路易-菲利浦被委任為攝政官。8月7日,路易-菲利浦即位,建立了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(又稱“奧爾良王朝”),第二次復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。
波旁王朝的覆亡,象征著君主專制的進程徹底停頓,七月王朝開始一個君主立憲時代。國王路易·菲利普一世沒有實權,只作為國家象征而存在。至此,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結束,象征民主、自由、博愛的法國三色旗終得飄揚。
雖然拿破侖的滑鐵盧之戰成了失敗的代名詞,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并未結束,它的影響深遠,改變了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。
轉載請注明來自撫順市中旅舊機動車交易市場,本文標題:《拿破侖的滑鐵盧之戰成了失敗的代名詞,但法國大革命并未結束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