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:
家庭系統排列,這一由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開創的心理學方法,在學術界堪稱神奇。每當你深入其中,都會被其深深吸引,甚至雞皮疙瘩都會起來。有一位老師曾專門跟隨海靈格學習,他教授心理測量課,卻從未提及心理測量,只專注于家排,每周一課,其深度與震撼讓人嘆為觀止。
家排的核心,是讓幾個人上臺角色扮演,模擬某人的家庭關系,從而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。令人驚奇的是,盡管沒有明確的指令和引導,參與者甚至互不相識,完全不知道對方的家庭背景,他們卻能自發地找到自己的位置,并進入相應的角色狀態。
我曾多次被邀請扮演家庭中的關鍵角色,如爸爸媽媽等,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,因為每次參與都會讓我深感疲憊。因此,我曾開玩笑說這周誰都不要找我了。然而,就在那周,我經歷了一場最為深刻的家排。
我的一個同學成為了主角,當幾個人都已上臺排好,老師卻突然指出,這個家庭并不完整,缺少了一個人。這時,老師指向了我,讓我上臺。后來得知,缺失的這個人其實是這位同學家中早逝的哥哥。老師是如何發現的?或許是因為現場的某種氛圍,或是潛意識的微妙感應,我們不得而知。但老師確實感受到了,他發現“媽媽”的眼睛不斷往下看,這通常是家里有死人的象征。果然,這位同學隨后就透露,家中有一個已故的哥哥。
我緩緩走向“媽媽”的位置,她顯得抗拒和不愿直視我。我走走停停,一點點靠近,她的厭惡和抗拒愈發強烈,甚至在臺上干嘔。當我走到兩步距離時,“媽媽”突然失控,她瘋狂地把我拽進懷里,我們抱頭痛哭。我是那種淚點很高的人,但那天,我們哭了很久很久,直到課程結束。那一刻,我們正在進行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——哀悼。只有充分哀悼,人才能告別悲痛,避免抑郁的積累。
家排結束后,我與這位同學進行了交流。他告訴我,他的母親長期患有抑郁癥,但她拒絕承認,拒絕面對,也不允許家人提起這個孩子。然而,通過家排,她終于有機會面對自己的悲傷,告別過去。
更為神奇的是,每次家排結束后,主角回到家中,家人和家庭關系都會發生不可思議的改變,仿佛那場角色模擬就在家里上演。
那么,除了主角,其他人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,進入正確的心理言行狀態呢?答案就是憑感覺。主角站在那兒,他的潛意識場就像一個復雜的木制榫卯,其他每個人的榫卯會憑感覺不斷變形,直到找到正確的位置,找到正確的心理言行狀態,直到和他一一合上,否則就會感到別扭。雖然意識上你可能不清楚其中的原理,但潛意識會告訴你答案。
要深入了解家庭系統排列的奧秘,不妨讀一讀海靈格的《誰在我家》和《愛的序位》,這兩部作品將為你揭示家庭系統排列的深層意義和應用價值。
轉載請注明來自撫順市中旅舊機動車交易市場,本文標題:《讀海靈格《誰在我家》《愛的序位》:什么是家庭系統排列? 》